多个藜麦种质在滇中地区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 |
杨正菊; 蔡志全![]() | |
2021 | |
Source Publication | 现代农业科技
![]() |
ISSN | 1007-5739 |
Issue | 20 |
Abstract | 通过分析22份南美藜麦种质在滇中红土地的产量适应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筛选适应滇中红土地的优良种质。结果表明:该批藜麦种质的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0%,种质类型丰富,产量稳定性较好(CV<18.50%);种质Fl4、Fl7、Br3和Br5的种子产量(4 105、4 049、4 028、4 057 kg/hm~2)较高,产量的稳定性较好(CV<11%),适合在该地区种植;4份高产种质的生育期较短(122~125 d),植株生物量较高(8 756、8 703、9 135、8 722 kg/hm~2),种子全氮含量(19.5、21.5、17.9、17.9 g/kg)相对较高、种子直径(1.96、1.92、2.07、2.01 mm)高于平均值(1.89 mm),主根长(26.0、28.1、27.2、28.0cm)高于平均值(25.5 cm);种质Br3和Br5的千粒重较优(3.982、4.141 g),种质Fl4果实质量比及收获指数较大(0.66和0.50)。相关分析表明,种子产量与株高、地径、总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等性状均成显著正相关(r=0.208~0.943,P<0.01)。通径分析表明:地径、收获指数和株高是直接影响藜麦种子产量的重要性状;株高、主根长、分枝数和有效分枝数4个性状通过地茎粗对种子产量的影响较大。在后续的生产试验中,除了关注产量构成因素,还应将生物量、地径、株高和收获指数等性状作为高产种质选育的依据。 |
Keyword | 藜麦 种质 产量 农艺性状 生物量分配 滇中地区 |
Language | 中文 |
Document Type | 期刊论文 |
Identifier | https://ir.xtbg.ac.cn/handle/353005/13594 |
Collection | 2012年后新成立研究组 |
Affiliation | 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系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杨正菊,蔡志全,翟凤强. 多个藜麦种质在滇中地区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评价[J]. 现代农业科技,2021(20). |
APA | 杨正菊,蔡志全,&翟凤强.(2021).多个藜麦种质在滇中地区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评价.现代农业科技(20). |
MLA | 杨正菊,et al."多个藜麦种质在滇中地区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评价".现代农业科技 .20(2021). |
Files in This Item: | Download All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多个藜麦种质在滇中地区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2362KB) | 期刊论文 | 出版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View Download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